“月饼炒辣椒”炒出食堂创新还是监管空白
[摘要] “月饼炒辣椒”这道出自福建师大的“特色菜”已经在微博上被转疯了。“月饼炒辣椒”究竟是什么味?这种“创新”新菜的做法应该值得鼓励还是有悖职业道德、炒出了监管空白?
月饼炒辣椒可评“天下第一菜”
福建师范大学食堂这两天也创造了一道“特色菜”名叫“月饼炒辣椒”。“月饼炒辣椒”也可谓是“天下第一菜”,简直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了。
原来“月饼炒辣椒”其实是“凉拌月饼”,不过,“月饼炒辣椒”着实让福建师大火了一把,先来看一个调侃的段子:“厦大:我是全省最好的大学;师大:我有辣椒炒月饼。福大:我是211高校;师大:我有辣椒炒月饼。华桥:我从属部级;师大:我有辣椒炒月饼。医大:我有空调;师大:我有辣椒炒月饼。工程沉默,闽江沉默,中医沉默…农大表示想弱弱地问一句:师大还要不要买辣椒?”
月饼炒辣椒凸显“食堂创新”?
月饼,如果还在保质期内,完全可以拿来做菜的,其实,网络也流传着月饼的不同吃法。不过,大学食堂做出一道“新菜”,应该有一个征求学生意见的程序。应该告诉同学,这是一道什么样的菜,用的是什么材料,将信息完全告诉同学们,并让同学们品尝之后提提意见。如果同学们都说难吃,以后就不要做了。
说实在的,如果大学食堂能够经常性地变化菜的花样,能够经常性地听取学生的意见,让同学吃好吃饱,显然是好事。大学食堂有“创新”新菜的做法,无疑是值得鼓励的,这从表面上看,似乎有些难度,但如果真正服务于学生,做起来,也就不难。现在许多大学生宁愿在校外吃,也不愿意在校内食堂就餐,恐怕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食堂口味不讨学生的喜欢。能否立下这么一个规矩:每“创新”出一道新菜,先给同学们免费品尝,等到受到同学的欢迎了,再出售,如此,才会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。
月饼炒辣椒炒出监管空白?
“月饼炒辣椒”究竟是什么味?想必吃过这道菜的人恐怕是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,不是个滋味。对如此“特色菜”人们不能只当作笑话听,当作笑话讲。如此“特色菜”也许只是个例,但类似的“特色菜”不一定是绝无仅有,也许往往就是我们的“一大特色”,成为被市场监管遗忘的角落。
每年的中秋节前后,市场上那些五花八门的月饼在“抬头望明月”的情调中化作“卡路里”,然而,还有占市场相当数量“月饼份额”的“剩余价值”真的是被养猪场消化了?答案是否定的。厂商家不一定将过期月饼回炉成“月饼炒辣椒”,但有木有被加工成其它食品的馅或做成其他什么“大杂烩”的“特色菜”也未可知。南京冠生园的“陈馅月饼”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至今让人刻骨铭心。
“月饼炒辣椒”不过是福建师范大学食堂“节约资源”的个案,也是一个“笑话范本”。但是,节日过后,市场上那些剩余的月饼会为会演绎出无数个“月饼炒辣椒”式的看不见的“笑话”而成为一道道“特色菜”,正在戏说公众的胃口也很难说。“地沟油”都能流向我们的餐桌,“8年不坏的饼坚强”的“剩余月饼资源”能不被厂家充分利用吗?我说这话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有例为证。还有天知道,地知道,商家知道。
大多数公众对此一无所知,很多人担心下架的月饼会被“回炉”,被不法商家利用,从而回流到餐桌。这不,人们的担心得到了验证,福建师大就“天才”地发明了凉拌月饼,摆到了大学食堂,成功回收利用了剩下的月饼。
这暴露出相关部门监管的缺位。下架的月饼到底应该怎样处理?如何保证月饼不被回收利用?面对公众的这些担心和疑虑,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及时站出来,发生权威的声音,消除公众的担忧;也没有对下架的月饼的处理制定什么规范和采取什么监管措施,这种缺位无疑是相关部门失职的表现。
如果食品监管部门能从“月饼炒辣椒”中受到启发,举一反三,认认真真地彻底查一查市场上剩余月饼的去向,或许能发现“月饼炒辣椒”式的“天下第一菜”的新品种。信不信由你,反正我信。
当下,相关部门习惯了“事后监管”,也就是在出事之后才重视和处理相关问题,这种马后炮似的监管是落后的,也是于事无补的。因此,相关部门应当未雨绸缪,做到“事前监管”,将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。就这个月饼回收问题,如果非得在出事之后才开始重视和整顿,那么可能受害的不仅是公众,更有日益式微的政府公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