谭 勇 川福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
人物背景:
谭勇,川福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
1991年7月毕业于四川省交通学校,同年9月被分配至四川绵阳市交通局工作;谭勇先后担任了苏州市人大代表、市餐饮业商会副会长、平江区餐饮业商会会长、市重庆商会筹备组组长等职务,曾荣获十佳新苏州人、平江区先进个人等荣誉。
他靠经营火锅店起家,1997年第一家川福火锅在苏州市开业。开业第三年,因生意火爆,便启动连锁经营策略,采用“借鸡生蛋”的方法专门收购那些市场口岸可以,但由于种种原因想要盘掉的老饭店,用很少的投资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一家家连锁店开张营业,当年便开出20余家。
他靠经营川菜腾飞,当火锅生意经营得如火如荼时,他又开始抓住苏州另外一个空白点—川菜,把川福楼开遍江南,并把川菜炒得大红大紫,成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川菜航母。
从白手起家,到现在拥有60多家连锁店,短短10余年时间,把“川福”打造成了华东地区的川菜航母,他本人也成为渝商的优秀代表。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?他又是如何带领他的员工打造了川福的辉煌呢?
创业从火锅开始 腾飞从火锅开始
1993年10月,他和妻子一起投奔在济南开饭店的岳父。做教师的岳父也是半路出家,从四川巫溪来到山东济南,开了家山城大酒店。尽管女儿女婿的到来让老人感到高兴,但岳父把丑话还是说在了前头:来,只能打工不能享福。谭勇也抱定了吃苦的准备,于是,岳父的饭店里又多了一名打工仔。而就是这次投奔让谭勇由此找到了未来事业的方向。
那段日子,无论是买菜、端盘子、洗碗,谭勇都会一件件认真做好。他一边任劳任怨地工作,一边筹划着将来。虽然生活再次安定了下来,但谭勇是一个洋溢着激情和梦想的人。在岳父的饭店打工对他来说只是权宜之策,终于一天他要自己当老板!10个月后,谭勇带着东拼西凑的4万块钱,谢绝了岳父的挽留和资助,和妻子在济南开了一家小川菜馆,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。
谭勇是个有心人,在岳父的酒店打工他是边干边学,那10个月也积累了不少酒店经营的心得和经验,如今虽说是刚起步经营一家小菜馆,但应付起来倒也是如鱼得水、驾轻就熟。半年时间,他就挣到了“第一桶金”十万元。乘胜追击,1995年,谭勇在济南开出了自己的第二家川菜馆。此时,谭勇对川菜的信心和干劲越来越足,他要让自己川菜事业的这个雪球越滚越大!谭勇常对他的员工说,小饭店总有一天要长大,要长成五星级饭店!
济南的成功试金后,谭勇又以独到的目光瞄准了长三角地区。1997年,谭勇转战苏州。当时苏帮菜占据了苏州餐饮业的天下,传统的苏帮菜馆俯拾皆是。而零星的川菜、粤菜馆只是惨淡经营。对于谭勇这次“冒险”的选择,家人以及朋友不免担心:川菜在苏州能够很好的立足吗?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,面对质疑声,谭勇这次依然选择了坚持己见。他认为川菜在苏州餐饮业中可做的蛋糕很大,尽管当时95%的菜馆经营的是苏帮菜,但川菜还有5%的市场空间可以争夺,他要为这5%搏一搏!
来苏州前,谭勇经营的川菜馆多以火锅为主,不仅投资小、风险小,而且轻车熟路;这次他决定还是先以火锅试水。1997年,谭勇在临顿路平江区政府附近开了他在苏州的第一家店要德火锅。经营情况比想象中要顺利得多,三年中,他又连开分店,把火锅生意在苏州经营得红红火火。
火锅做久了,谭勇又开始盘算了:过于单一的经营种类缺乏市场竞争力,事业要发展就不能一条腿走路;他决定改做中式川菜。这个极具挑战性的想法谭勇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,也秉承了他一贯的大胆作风:挑战自我,敢想敢做!2001年,谭勇在观前街开出了他的第一家中式川菜酒店川福楼。
虽然打算背水一战,但做中式川菜没有经验,谭勇这次显得格外谨慎,他又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:边干边学。传统川菜师傅好找,但川菜要抓住苏州食客的胃不是件容易事。谭勇请来苏帮菜和川菜名师,通过两大菜系口味的融合和改良,开发出了不少“辣而不燥、麻不伤口、食之开胃”的新派川菜,一经推出,就受到了吃惯了甜糯口味的苏州人的青睐。苏州人不仅饮食讲究,对饮食环境也同样挑剔,为了提升酒店的美誉度,谭勇专门请来四川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为酒店的内部装潢精心设计,清新别致的巴蜀风格也让食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赏心悦目。初战告捷,川福楼的生意一炮而红。即使后来苏州的川菜馆林立,但川福楼俨然苏州川菜的“老字号”,长此以往兴盛不衰。
敢想敢做屡试不爽后,谭勇在长三角地区又连奏凯歌:2002年,常州、镇江的川福楼大酒店如期开办;2003年,上海虹口区“川福楼”大酒店以4000平米的营业面积、1500多个餐位的强劲态势进驻曲阳路黄金地段;2004年7月,杭州川福楼开业……
经营川菜航母的秘诀
当问及为什么“川福楼”如此火爆时,谭勇说了很简单的几个字——管理科学化、生产工厂化、环境园林化和服务人性化。尽管简单,却道出了他制胜的法宝——四“化”经营法。
管理科学化
“川福楼”每家店的厨房都施行横纵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。苏州店的姚总厨介绍说,所谓“横向”是指整个厨房的具体工作都分配到各个组长,各位组长负责把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落实到位,包括纪律、卫生等;“纵向”则是指厨房的层级管理模式,即老师傅带新徒弟,师傅负责将各项具体工作安排给徒弟,并在整个过程中监督管理。
“川福楼”的厨房人多,但多而不乱,厨房组织严密,分工明确。“川福楼”的厨房设置有炉灶组、切配组、冷菜组、点心小吃组、打荷组、水案组、海鲜部等,每个技术岗位都分派特级厨师负责。
设有菜品研发小组,每周都要研究出若干款创新菜品。大凡经常光顾“川福楼”的食客,首先是奔这些有鲜明四川风味特色、不断出新、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佳肴。从传统的川菜味觉特色上讲,“川福楼”的菜品是典型的四川麻辣风味。四川的麻辣慑人又诱人。
以顾客需求为依据,去开发、创新菜品,从而成功地拓展市场,这是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成功运用的结果。
重视市场调查,在公司菜品研发小组的组织下,先后赴成都、南京、南昌、江阴、华西、杭州等地考察、交流。在全国性的烹饪大赛上,曾获得一金、一银的好成绩。
“川福楼”每家店的前厅也都有严格而科学的管理。苏州店的前厅负责人刘经理说,“川福楼”的前厅基本上设置四个层次,分别为前厅经理、前厅主管、领班和服务员,实行层层垂直管理的制度。刘经理说,尽管实行层层垂直管理的制度,却没有甩手的干部。基层管理人员,即领班,除了每天在现场督导以外,还要负责每个楼层的一到两个服务区,重点照顾老顾客,并完成带好服务员的任务。
“川福楼”各家店都推行全员营销方法,所有的工作人员,包括服务员、迎宾、领班、经理等,组成浩大的营销队伍。
当餐饮行业兴起点菜师、点菜员时,“川福楼”早就引入了“点菜员”,来帮助顾客点菜。唯一一点不同的是,她采用的是兼职点菜员,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。
前厅和后厨保持良好沟通和协调。后厨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, “川福楼”每天早上都安排一个前厅与后厨的碰头会,前厅更加明确当天的菜品情况,并组织主管下达当天的销售指标,后厨也能从前厅反馈来的订餐情况合理安排菜品制作。每天晚上前厅将顾客的反馈意见汇总后交给厨师长,厨师长根据反馈的意见查找原因,确保第二天的菜品质量。
对于企业的整体管理,谭勇采用店长负责制,将各店经营权下放给店长。他则通过成立的监督班子定期检查各个店的经营状况、卫生纪律,了解员工动态等,并根据检查情况提出新的经营方案。出现问题时,则认真调查原因后,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在员工管理上,谭勇认为要转变思路加强科学化、人情化管理,丢掉家族式管理的陋习。一天,他去苏州“川福楼”正遇上开班前会,他就听到某部门的负责人在板着面孔训斥人。他就跟大伙讲,企业需要严格管理,但严格管理不是动不动就发火,就教训人,动不动就罚款。他要求管理人员的思想一定要转变过来,要加强与员工的感情沟通,让员工真心实意地把川福楼当自己的家。“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” ,谭勇感到培养一支关心企业、热爱企业的员工队伍是至关重要的。
生产工厂化
“川福楼”成功的另外一个法宝是生产的工厂化,它包括两个配送中心:
原材料的配送中心。在苏州总部有个原材料配送中心,专门负责往几十家店配送原材料如干货、冻货等,调料如鸡精、辣椒、花椒等。同时还负责从各个大型供货商处购买鸡鸭禽类和鱼类,并根据各店提供的需求数量供应。
粗加工的配送中心,将传统厨房更加细化。原来,为了节省做菜时间,提高出菜速度,他把切配组从厨房中抽出来,分别组成了粗加工间和切配间,两者结合起来便是“川福楼”的配送中心了。采购后的原材料直接进入粗加工间,进行粗加工后送到切配间,由切配人员按照菜谱标准配好并封好保险盒。这样,封好的保险盒送到厨房后,厨师只需要按照菜谱直接操作就可以了,大大节省了出菜时间,提高了出菜速度。粗加工的配送中心还能起到另外一个作用,因整个的粗加工过程基本上都在中心,所以厨师完全不用刀,也不用水洗涤等,使厨房更加清洁卫生,确保了菜品出品质量。
环境园林化
为了在环境上体现四川风格,他专程到成都做数次考察,在环境上体现了古屋风格,民乐雅曲,木石流水──巴蜀之地、之人的奇崛、委婉、悠闲与温和,尽在店堂营造的川味故景中,这正是“川福楼”装潢风格和文化韵致所追求的诗意。
室内室外化是川福楼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。“川福楼”被定位为文化酒店,其建筑风格也要浓缩巴蜀园林的诗意之美。室内室外化要求步入店堂,犹如走进公园,可以看到一棵棵大榕树,不管它们生长在哪一楼层,都枝繁叶茂,还有丛丛翠竹、青石板、青石桥、细砖雕、小桥流水及山川瀑布,都能给人以恍若置身巴山蜀水中的感觉。
在大厅正中乘电梯或步行拾阶而上,抬头便是“朝天门”的匾额。而登高回望,四川吊角楼的青砖蓝瓦、屋脊长檐正沐浴在江风高阳中,竹竿上晾晒着农妇的衣裳,瓦片上躺着一双布鞋,屋檐下有川人喜爱的红辣椒,有成串悬挂的稻黍、玉米,一下子显露出室内室外化的内核。“川福楼”里有吱吱滚动的水车,还有不断地转动石磨的矮脚老汉,一边磨豆浆一边唱山歌,为食客营造了一个山川田园美景。
往墙上看,方木堆集的条形板块反映出古代祖先的原始生态情形。“川福楼”的屋顶装潢均以条线和框架延伸盘结,正是要突出仿古意味。“川福楼”的所有桌椅,也都古色古香。除此以外,方格结构的窗棂、竹制的窗帘、竹筒烟缸,以及最能匹配秦汉遗韵唐宋诗篇的蜡染艺术,似乎都在唤起古代川蜀文化的苏醒。
在“川福楼”的布景中,还有远古壁画,有关四川出土文物的木刻,古化石、图腾、钟鼎及永陵乐伎图,有蜀文化象征之一的幸福鱼娃,再加上反映蜀人生活的黑白老照片,以及纯粹的中国民族音乐,使古朴与民俗、典雅与浪漫、经典与特色全都扑面而来……
服务人性化
“川福楼”的服务宗旨就是“视客如至亲,待人以真情。”谭勇认为,人性化服务聚人气,人气足了,财气自然也就来了。在“川福楼”,餐饮服务标准化只是最基本的要求,人性化才是追求的目标。顾客来自五湖四海,由于年龄、文化修养、社会地位、成长地域等的不同,对餐饮消费的心理需求也是不同的。如何按顾客的喜好调味,如何根据顾客的个性配菜、安排消费档次,如何更高层次上的尊重顾客的个性需求,这都是“川福楼”思考的问题。“川福楼”以人性化服务为纲,以友情、乡情、亲情“三情”服务照顾顾客。
服务员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,许多顾客说,到“川福楼”,那种回家的感觉真好。
为了激励大家保持这种人性化、亲情化服务,“川福楼”制定了一定的奖励政策。前厅一般都有顾客意见单,凡是在意见单上被顾客表扬的,都会给予不等的奖励。另外,前厅划为几个区,每区安排一个组长,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为顾客服务。每到月底,川福楼将开展服务评比,凡是被评为优秀小组的,可得到象征荣誉的流动锦旗和奖金。连续获得锦旗三个月以上的小组,还将给予额外奖金奖励。
回首十几年的创业历程,谭勇坦言,正是自己对川菜的痴劲和干劲才成就了今天的一切。谭勇一手“带大”的川福餐饮有限公司如今有50多家连锁店,近3000名员工,总资产也近2亿元。在旁人眼里,有了这样骄人的业绩可以适时歇一歇了。谭勇真的在苏州歇了下来。他把家安在了这座温润典雅、活力四射的城市,这里成就了他的梦想,他也将在这里为自己的下一次起飞蓄精养锐。谭勇说,这几年企业扩张和发展的速度太快,原本自己还打算把企业经营范围延伸到北京、广州和深圳,但最后还是放弃了。这次选择放弃,是为了巩固好已有的阵地,稳扎稳打。虽然脚步歇了下来,但谭勇的心每一天都在飞翔。他又开始了新的积累:企业的规范化、科学化管理,酒店的品牌营销,川菜理念的科学诠释,公司资源的优势组合……,这些都需要谭勇从传统经营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型。谭勇说,自己现在就是再忙,也常要做“功课”,补充一些专业的管理知识来提升企业管理的效能。
古人说,天将降大任于斯人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;行弗乱其所为,才能增其所不能。走过曾经的苦和累,谭勇的川菜梦想已经破茧化蝶,迎着春光翩翩飞翔。现在,他每天依然不知疲倦地忙碌着,带着乐观、热情和自信,在这个春天播种下一个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