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聚德第一季度营业收入4亿元,净利润为1064万元
4月24日,全聚德发布的2019年一季报显示,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4.01亿元,同比下降9.57%;净利润为1064.15万元,同比下降71.38%。与此同时,公司预计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将同比下降50%至80%。
业绩继续恶化之下,4月25日,全聚德收盘大跌3.76%,当天市值蒸发1.5亿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全聚德股价已经迎来“四连阴”。
全聚德发展面临瓶颈,正是当下诸多“老字号”企业处境的集中体现。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,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,只有10%蓬勃发展,大部分老字号企业存在发展障碍。产品创新动力不足、组织架构陈旧、人力资本匮乏成为阻碍老字号进一步发展的前三大障碍。
预计2019上半年净利同比至少腰斩
4月24日晚间,全聚德发布2019年一季报,公司2019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.01亿元,同比下降9.57%,而酒店及餐饮行业已披露一季报个股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4.88%;净利润为1064.15万元,同比下降71.38%,而酒店及餐饮行业已披露一季报个股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19.12%。
与此同时,公司也一并发布了2019年半年度业绩预告,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555.85万元至3889.62万元,同比下降幅度为50%至80%。2018年上半年,全聚德的净利润为7779.24万元。
关于2019年上半年业绩变脸的原因,全聚德表示:公司预计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仍存在下滑压力,导致利润水平有所下降。公司将采取多项应对措施,积极调整经营工作。
而全聚德的业绩变脸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。2018年上半年,全聚德的营收、净利润均能保持同比增长。进入下半年,公司营收、净利润双双出现滑坡。2018全年,受累于下半年经营不佳,2018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7.77亿元,同比下降4.48%;归母净利润为7304.22万元,同比大幅下降46.29%。
餐饮业竞争加剧,全聚德业绩变脸
普通受众一听到全聚德,第一时间会联想到“全聚德烤鸭”。实际上,全聚德集团除了全聚德这个品牌外,还有仿膳饭庄、丰泽园饭店、四川饭店这三个重要的中式餐饮品牌。
目前全聚德集团有三大产品系列,一是以原味烤鸭、入味烤鸭等真空包装烤鸭为代表的烤鸭类产品,鸭掌、鸭肫、鸭脖等即食休闲类产品和丰泽园餐桌系列肉食品;二是全聚德饼类、中秋月饼、仿膳糕点、仿膳汤圆、丰泽园“八大件”、日常主食等面食产品;三是全聚德酱类等调味品。
不过,由于营收、利润双双下滑,外界开始对这家“老字号”的未来产生些许担忧的情绪。
全聚德集团2018年报对业绩变脸做了详细的说明。2018年度,受餐饮行业竞争加剧影响,公司年度接待宾客770.47万人次,同比减少4.77%。公司主营业务中,餐饮业务营业收入下降5.40%至12.77亿元,毛利率同比下降0.91%至68.80%;商品销售业务营业收入下降2.09%至4.51亿元,毛利率下降4.18%至31.74%。
二股东IDG资本退场,基金兴趣渐淡
伴随着业绩下滑,股价总体大幅走低,全聚德二股东——IDG资本管理(香港)-IDG中国股票基金也开始股票抛售之路。
2014年7月,IDG资本投资全聚德约2.50亿元,每股价格为13.81元,共计认购1810万股,占股约5.78%。该项投资锁定期为36个月,也就是2017年7月,IDG中国的股票限售期解除。不过当时IDG并未急着减持,多数股票还是持有至今。
2018年11月22日,资管巨头IDG资本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,以集中竞价交易、大宗交易、协议转让或其他合法方式,减持全聚德股份1736.98万股,占全聚德总股本的5.63%,占其所持全聚德股份的100%。
全聚德公告显示,2018年12月17日至2019年1月11日,IDG资本通过深交所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全聚德股份194.65万股,占公司总股本的0.6310%。经过这次坚持,IDG资本对全聚德的持股比例下降至5%。
截至4月25日收盘,全聚德股价收于12.55元/股。这意味着IDG四年半前的投资其实并不成功。除了外资告别全聚德外,国内的公募基金对全聚德的兴趣也在降低。
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末,尚有7只公募基金产品、2只QFII产品重仓持仓全聚德。而截至2019年一季末的最新数据,仅剩下2只QFII产品重仓全聚德,其中一只就是全聚德二股东IDG资本管理(香港)-IDG中国股票基金。
“老字号”企业发展遇三大障碍
全聚德烤鸭、云南白药、贵州茅台、同仁堂、张小泉剪刀等等耳熟能详的“老字号”,早已是品质的象征,并且不少成为了A股上市公司。近两年,除全聚德外,东阿阿胶、同仁堂等“老字号”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波折。
与全聚德颇为相似,自2018年三季度开始,上市公司东阿阿胶的营业收入、净利润出现滑坡。2018年度,东阿阿胶营业收入73.38亿元,同比下滑0.46%;归母净利润20.85亿元,同比增长1.98%。不过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,较2017年度下滑2.32%。这是近四年,东阿阿胶首度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。
2018年,同仁堂更是因为“问题蜂蜜”事件,一度备受煎熬。去年12月15日晚,江苏电视台曝光同仁堂子公司“同仁堂蜂业”的委托加工商——盐城金蜂将大量过期、临期的蜂蜜回收,回收后的蜂蜜被倒入大桶,送入原料库。
执法人员表示,召回产品应悬挂不合格品标识,企业的操作存在很严重的问题。去年9月他们也有过类似操作,而去年10月企业还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,违法延长产品“寿命”。
公司回应称,涉及产品已全部封存,未流向市场,并称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,公司已经启动对该事件的深入现场调查。“问题蜂蜜”事件也明显影响了同仁堂的股价,短短4个交易日,公司市值缩水近12%。
阿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,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,只有10%蓬勃发展,大部分老字号企业存在发展障碍。产品创新动力不足、组织架构陈旧、人力资本匮乏成为阻碍老字号进一步发展的前三大障碍。
酒业“老字号”发展尤为出色
也有一些“老字号”借助品牌优势越做越强的,这在酒行业里表现得尤为突出。
据统计,中国酒行业拥有136家中华老字号企业,仅次于食品餐饮。在国产白酒、黄酒、葡萄酒、啤酒、保健食品酒五大酒种中,“中华老字号”酒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持续提升,其中2018年白酒、黄酒两类中华老字号占比均超过60%。
贵州茅台当属老字号企业中的佼佼者,近期也捷报频传。4月24日晚,贵州茅台发布了2019年一季报,当期实现营收216.44亿元,同比增长23.92%;净利润112.21亿元,同比增长31.91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就在4月24日盘中,贵州茅台股价走出历史新高(990元/股),也是当下A股“最贵”的股票。美银美林称贵州茅台第一季度季报略好于初步核算数据,上调目标价至1060元。国内多家券商也给出了“买入”、“增持”,甚至是“强烈推荐”评级。
除贵州茅台外,五粮液、泸州老窖等“老字号”酒企也发展得颇为出色。2018年度,五粮液的营收、净利润同期分别增长32.61%、38.36%;泸州老窖2018年度营收、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5.60%、36.27%。
市场回暖叠加业绩利好,2019年至今,五粮液股价的年内涨幅近100%,而泸州老窖股价的年内涨幅也超过70%。
来源于:卷商中国